近年来,随着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落地、生鲜电商渗透率突破30%,冷链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从田间地头的樱桃大棚到城市餐桌的鲜活海鲜,从短途冷链三轮车到跨省航空冷链专线,快递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,让生鲜产品以最新鲜的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。但硬币的另一面是:全国冷库总量虽高,却仍有40%的老旧冷库面临能耗高、温层单一的困境;80%的中小冷链企业还在依赖人工调度,货损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……当产业升级的浪潮奔涌而来,冷链企业是“被动洗牌”还是“主动破局”?这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大考,已到交卷时刻。
一、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:从“量的扩张”到“质的重构”
国家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首次从战略层面对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部署,提出建设 “四横四纵”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,构建 “321”冷链物流运行体系。这一顶层设计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跟进。江苏省近期出台冷链物流发展规划,提出到2030年实现冷链物流市场规模1800亿元、农产品冷链流通规模6000万吨、冷库总库容3400万立方米。
市场端同样变化显著。2025年上半年,果蔬线上零售销量同比涨幅超15%,冻品线下零售增长10%左右。但挑战同样存在——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冷链企业服务的同店平均月订货量下降15%,反映出消费市场的疲软。
5G物联网让每箱车厘子的温度波动以秒级频次上传云端,AI算法能根据天气、交通预测最优配送路径,自动化立体冷库将装卸效率提升3倍——技术不再是“可选工具”,而是决定企业能否承接头部客户订单的“硬门槛”。某头部冷链企业数据显示,部署全链路数字化系统后,货损率从8%降至2%,客户复购率提升40%。顺丰在樱桃运输中展示了技术赋能的威力:通过 “空陆铁”立体联运网络,引入无人机与无人车技术,构建起 “空中专线+地面支线” 的立体运输网络。在山东烟台,樱桃无人机从产区直飞中转场仅需15-30分钟,较传统汽车运输缩短75%以上时间
在政策与市场、技术三重共振下,冷链行业正面临重新洗牌。那些能把握政策红利、适应消费变革的企业,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二、企业生存的三大痛点:旧模式与新需求的“错位之困”
面对升级浪潮,许多企业却陷入“想转不敢转、转了不会转”的尴尬:
“小散弱”的规模困局:全国80%的冷链企业是年营收不足5000万的中小企业,自有冷库面积不足5000㎡,既无力单独投资自动化设备,又难以通过单一线路实现规模效应,只能在“低价竞争”的红海中挣扎。
“重资产”的投入焦虑:一套智能化WMS(仓库管理系统)投入超百万,新能源冷藏车单价是传统车的2倍,中小企往往“投不起”;而部分企业盲目采购设备后,又因缺乏数据运营能力,导致“设备空转、效率未升”。
“全链路”的协同短板:冷链是“串珠成链”的产业——田间预冷、干线运输、城市配送、末端仓储任一环节掉链,都会导致整体失效。但当前,大部分企业仍局限于单一环节服务,与上下游的系统对接率不足30%,“信息孤岛”让协同成本占比高达15%。
三、破局路径:从“被动适应”到“主动引领”的四大关键
产业升级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企业需跳出头痛医头的思维,以系统思维重构核心竞争力。
1.基础设施: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,打造“智慧冷链新基建”
老旧冷库改造:通过加装智能温感设备、升级多温层分区(如增加10-15℃的鲜花专仓、-60℃的生物制剂库),将单库利用率从60%提升至85%;
枢纽节点布局:依托“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”政策,在农产品主产区、销区核心城市共建共享区域分拨中心,降低中小企业的“单点重资产”压力;
移动设施升级:推广新能源冷藏车(如吉利远程星智H8E,电耗比传统车低30%)、可循环保温箱(如美团“共享保温箱”模式,单箱使用成本下降60%),兼顾效率与绿色。
2.数字转型:从“有系统”到“用数据”,构建“全链路可视大脑”
先“连”后“智”:中小企业可从“轻量化”入手,通过SaaS平台接入温湿度监控、TMS(运输管理系统)等基础模块,低成本实现“运输在途可视、库存动态可调”;
数据驱动决策:头部企业需打通“生产-仓储-运输-销售”数据链,用AI预测不同区域、季节的生鲜需求波动(如预测春节前3周华南地区车厘子需求量增长200%),提前调配资源,将库存周转率提升2-3倍;
客户赋能:通过数据接口向客户开放“货物状态实时查询、质量溯源报告自动生成”等功能,将“物流服务”升级为“供应链增值服务”,某企业案例显示,此模式可使客户溢价接受度提升25%。
3.生态协同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链上共生”,共建“冷链命运共同体”
横向联合:中小企业可组建“区域冷链联盟”,共享冷库、车辆资源(如山东寿光蔬菜产区的10家企业联合租赁自动化分拣线,单吨分拣成本下降40%);
纵向穿透:与上游农场、中游加工企业、下游商超/电商平台共建“定制化供应链”——例如为某连锁餐饮品牌设计“中央厨房预加工+冷链直达门店”模式,将门店备餐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20分钟;
跨界融合:与快递、即时配送企业合作“最后一公里”,例如顺丰冷运联合美团闪购推出“30分钟生鲜达”服务,覆盖150个城市,抢占“即时生鲜”新场景。
4.绿色转型:从“成本项”到“竞争力”,走出“低碳增值”新路径
设备节能:采用CO₂跨临界制冷技术(比传统氟利昂系统节能30%)、光伏屋顶等。
包装循环:推广可折叠保温箱、生物降解冰袋(如京东“青流计划”已减少一次性泡沫箱使用超10亿个);
结语:升级不是“淘汰战”,而是“共荣赛”
冷链供应链的升级,从来不是“头部企业的独角戏”,而是全行业的“共荣赛”。对于中小企业,不必盲目追求“大而全”,而是聚焦“小而精”——做深一个品类(如鲜花冷链)、做透一个区域(如西南高原特色农产品)、做专一个环节(如医药冷链的“最后100米”);对于头部企业,则需承担“链主”责任,通过技术输出、标准共享,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。
当冷链从“物流配角”成长为“产业引擎”,每一家积极转型的企业,都将是这场变革的“见证者”与“受益者”。毕竟,在“新鲜即正义”的时代,能定义未来的,从来不是规模,而是“比需求快一步”的勇气与智慧。
来源:中冷联盟